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下一句是什么?

知文189个月前

关键词“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但需要注意的是,原诗中这两句并非连续出现,而是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置,且有所改动,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先呈现《清明》的原文,并随后进行各方面的解析,不过,我会在解析中尽量融入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原文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下一句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虽然“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并非原诗连续语句,但“清明时节雨纷纷”与“年年当此节”意境相近,表达了清明节时节的雨景与年复一年的情感。)

作者及朝代

杜牧,唐代诗人。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释义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三、四两句询问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画面优美,富有诗意。

赏析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声谢谢!诗人沾了光,便也道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来,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所蕴含的情感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清明节作为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每年此时都会勾起人们的无限哀思,而雨纷纷的景象,更是增添了这种哀愁与思念的氛围,杜牧通过这首诗,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清明时节的独特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谢枋得《千家诗》,一般认为是大诗人杜牧所作,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诗的内容和意境推测,很可能是杜牧在清明节期间外出旅行或扫墓时所见所感而写成的,诗中描绘的清明时节的景象和行人的情感都是十分真实和生动的,这也反映了杜牧对生活和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并非原诗连续语句,但通过上述解析可以看出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与《清明》一诗是相契合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