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秦妇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秦妇吟》
唐·韦庄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借问女郎何处来?含颦欲语声先咽。
回头敛袂谢行人,丧乱漂沦何忍说!
……
(中间部分省略)
……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
自从胡骑入中原,流落东南竟未还。
更闻戍卒求归者,白首纷纷满关塞。
……
(继续至关键词所在句)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秦家碧血飞燕地,汉水红妆满渭桥。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我闻此语重叹息,秣陵烟景入清秋。
九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更有一筹堪笑处,六宫无事画蛾眉。
须知此恨终难解,万古千秋空自遗。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何当龙旗回,道路无豺虎。
妾身愿作南山石,与君长守寒松枝。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译文:
(由于全诗较长,这里仅翻译关键词所在句附近的部分,以体现上下文连贯性)
我听说这些话语后深深叹息,秣陵(今南京)的烟景已进入了清冷的秋天,九月时分,江南的花枝依然繁花似锦,但在他乡过寒食节却让人倍感悲伤,贫穷的家庭往往连烟火都没有,不仅仅是因为明天是寒食节而禁火,更可笑的是,皇宫中的嫔妃们无所事事,只是画着她们的蛾眉,要知道这种怨恨终究难以消解,万古千秋也只是白白地留下遗憾,在太平盛世里,我无以报答国家的恩德,只希望能呈上万年的颂书,什么时候能让皇帝的龙旗回归,让道路上不再有豺狼虎豹的威胁呢?我愿意化作南山上的一块石头,与你长守在那寒冷的松枝之下。
释义: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太平盛世之时,深感自己无法充分报答国家的恩德,因此希望能通过献上颂书来表达自己的忠诚和祝愿,这里,“太平”指的是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时代,“无以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愿上万年书”则是对国家长久繁荣的美好祝愿。
赏析:
《秦妇吟》全诗通过叙述一位秦地妇女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作为总结,既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盛世的珍惜和感激,也寄托了对国家未来长久繁荣的美好愿景,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秦妇吟》创作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前后,当时唐朝正处于黄巢起义的动荡时期,韦庄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对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诗中,他通过叙述秦地妇女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盛世的向往和祝愿。“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这句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