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注:“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这句在流传的《春望》版本中并不完整出现,可能是后人根据杜甫诗意提炼或有所改动,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们在此将其融入解析,并假设其为诗中意境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春风掠过春城,暮色降临,高楼上传来阵阵悲壮的鼓角声,令人心生悲凉。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诗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一句,以景结情,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战乱中的春城景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深沉而悲壮的氛围。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