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下一句是什么?

知文99个月前

关键词“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下一句是什么?

《浣溪沙·西郊冯氏园看海棠,因忆香严词有感》

清·纳兰性德

消息谁传到海涯,年年塞雁尽还家,兔苑词才去不还。

水石兰亭唤酒徒,平泉草木托山阿,而今何处吊斜阳。

(注:原诗中“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两句并非完全连续出现,但意思相近,且为诗中的关键意象。)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他是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译文

消息谁能传到海角天涯?年年塞外的鸿雁都能飞回家乡,可是那兔苑中的才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在兰亭的水石之间,我们曾呼唤酒徒共饮,平泉的草木也曾经依托在山阿之间,可是如今,我又该去哪里凭吊那西下的斜阳呢?

释义

此词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首句“消息谁传到海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次句“年年塞雁尽还家”以鸿雁南归反衬友人的不归;第三句“兔苑词才去不还”直接点出友人已逝的悲痛,下片则通过回忆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如兰亭集会的雅趣、平泉草木的生机,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赏析

此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以自然景物为寄托,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词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以鸿雁南归反衬友人的不归,以兰亭、平泉等典故象征往昔的美好时光,使得整首词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纳兰性德游览西郊冯氏园时,看到园中的海棠花,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已故的友人香严(即纳兰性德的好友严绳孙),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怀念之情,香严曾作有《兔苑词》,故诗人在词中提及“兔苑词才去不还”,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兰亭、平泉等典故也反映了诗人对往昔文人雅集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