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灵鳌柱骨半枯朽,骊龙德悔愁耕人”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原文: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灵鳌柱骨半枯朽,骊龙德悔愁耕人。
(注:“灵鳌柱骨半枯朽,骊龙德悔愁耕人”这两句在现存版本的《李凭箜篌引》中并未出现,可能是后人的添加或误传,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两句进行假设性探讨。)
作者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才华横溢,但一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从九品的小官,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瑰丽,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假设性译文,因原诗中并无此两句)
灵鳌的支柱骨骼已经半枯半朽,骊龙因德行有亏而悔恨,使耕田的人感到忧愁。
释义:
灵鳌:传说中的大龟,常用来象征稳固或支撑。
柱骨:支撑身体的骨骼,这里比喻为稳固的基石。
枯朽:干枯腐朽,形容衰老或失去活力。
骊龙:传说中的龙,常用来象征尊贵或力量。
德悔:因德行有亏而感到悔恨。
耕人:耕田的人,代表普通民众。
赏析:
(假设性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灵鳌和骊龙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道德沦丧的感慨,灵鳌的支柱骨骼半枯朽,象征着稳固的基石正在逐渐失去力量,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不安,而骊龙因德行有亏而悔恨,使耕田的人感到忧愁,则反映了诗人对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忧虑和痛心,这两句诗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对李凭箜篌技艺的赞美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创作背景:
(基于全诗的创作背景)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为赞美宫廷乐师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而创作的一首长诗,李凭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师,其箜篌演奏技艺高超,深受皇帝和宫廷贵族的喜爱,李贺通过这首诗,不仅赞美了李凭的技艺,还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