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约唐代宗李豫大历中前后),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生平不甚可知。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2)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洛阳和长安),张继被任命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各祠庙的享祭和礼制。但不久遭到排挤,左迁为苏州司功参军,从此弃官文事,南归故园。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释义
·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夜景。
·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枫树,渔火点点,我独自对着愁绪而眠。这里的“对愁眠”不仅是诗人自己在愁眠,也仿佛枫树和渔火也在愁眠,使愁绪更加浓厚。
· 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有座寒山寺。点明了地点,为后文钟声的出现做了铺垫。
· 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钟声打破了夜的寂静,也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心情。
·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既凄清又美丽的秋夜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愁眠”和“夜半钟声到客船”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孤寂和忧愁,情感真挚而动人。
· 语言凝练:全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没有多余的修饰和赘述,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秋夜景色和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但《枫桥夜泊》却使他留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