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证圣进士出身,曾任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职,因而人称“贺监”。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全唐诗》存诗十九首。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释义
· 碧玉妆成一树高:用“碧玉”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形容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一样。
·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形象地描绘了柳枝轻柔下垂的姿态。
· 不知细叶谁裁出:诗人对细嫩的柳叶发问,不知是谁裁剪出了这样精致的叶片。
· 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以“剪刀”比喻二月春风,形象地展现了春风的创造力,仿佛是它裁剪出了这些细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结构独特: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
· 比喻巧妙:诗人用“碧玉”来比喻嫩绿的柳叶,既写出了柳树的颜色之美,又赋予了柳树人的姿态和风情。同时,将春风比喻为“剪刀”,把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 情感丰富:诗人通过对早春柳树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了这首诗。
总的来说,《咏柳》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早春柳树的迷人风姿和春天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