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代]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常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诗作《钱塘湖春行》亦出自其手,收录于《白氏长庆集》中。
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只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刚刚长出的小草仅仅够遮住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释义
· 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游览的起点,即孤山寺的北面,贾亭的西面。
· 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西湖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远处白云低垂,与湖面相接的景象。
· 几处早莺争暖树:描写早莺(黄莺)抢占向阳的树木,生机勃勃。
· 谁家新燕啄春泥:新燕衔泥筑巢,春意盎然。
· 乱花渐欲迷人眼:纷繁的花朵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
· 浅草才能没马蹄:刚刚长出的嫩草刚刚能够遮住马蹄。
· 最爱湖东行不足:最喜爱湖东的美景,游览不够。
· 绿杨阴里白沙堤:白沙堤上绿柳成荫,是游人行经的好去处。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 生动的景物描写:诗人通过“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等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2. 即景寓情:诗人借景抒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细腻的观察:诗人对西湖早春的景物进行了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细腻的描写使全诗更加生动逼真。
4. 巧妙的构思: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串起了一系列美丽的景物,展现了诗人漫步西湖的行踪和所见所感。同时,诗人也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个人的情感与西湖的美景相融合,使全诗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因此,《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四年(823、824年)间的春天。在此期间,白居易对西湖的美景深感陶醉,他常常漫步于湖畔,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首诗就是他在一次漫步西湖时,被眼前的早春美景所触动,即兴创作而成的。诗中通过对西湖早春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