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七
陶渊明[魏晋]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为江西九江人,另一说为江西宜丰人。他是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其作品有《陶渊明集》。
译文
秋天的菊花有着美好的颜色,在清晨的露水中采摘它的花朵。把菊花泡在酒中,酒的味道更加香美,让我远离尘世的心情得到宽慰。即使独自一人喝完这一杯,酒杯空了酒壶就会自动倾倒出酒。太阳即将落山,所有生物都安静下来,归巢的鸟儿在树林中鸣叫。在东窗下自由自在地饮酒赋诗,暂且享受一下这样的生活吧。
释义
· 秋菊有佳色:秋天的菊花有着美好的颜色。
· 裛露掇其英:在清晨的露水中采摘它的花朵。裛,通“浥”,沾湿;掇,采摘;英,花。
· 泛此忘忧物:把菊花泡在酒中。泛,浮;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
· 远我遗世情:让我远离尘世的心情得到宽慰。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 一觞虽独尽:即使独自一人喝完这一杯。觞,酒杯。
· 杯尽壶自倾:酒杯空了酒壶就会自动倾倒出酒。
· 日入群动息:太阳即将落山,所有生物都安静下来。日入,太阳落山;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
· 归鸟趋林鸣:归巢的鸟儿在树林中鸣叫。趋,归向;鸣,鸣叫。
· 啸傲东轩下:在东窗下自由自在地饮酒赋诗。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
· 聊复得此生:暂且享受一下这样的生活吧。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赏析
《饮酒·其七》是一首描绘秋日赏菊和抒发隐逸之志的佳作。诗人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菊花之佳色与采菊之场景,流露出超然物外的情感。饮罢一壶酒,诗人观照周围的自然景致,听到归鸟入林的鸣叫,感到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乐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诗人通过描绘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传达了隐逸之人的悠游自在。
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非本诗,但风格相似)、“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展现出一片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这些意象相互映衬,使诗歌意境优美,令人陶醉。诗人认为,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顺应自然,享受当下。这种人生观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饮酒·其七》创作于东晋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士人阶层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陶渊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饮酒为题,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以此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官职,但由于不满官场黑暗和腐败,最终选择辞官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农耕生活。这一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众的疾苦,也使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愈发执着。在《饮酒·其七》中,陶渊明以菊花、酒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他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的心灵宁静。这首诗歌既是对陶渊明自身经历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心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