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烈士感时何晚岁,男儿行乐是从军。
身经百战裹金疮,誓扫匈奴不顾身。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佞臣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著称,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右丞集》等传世。
译文
(注:由于“烈士感时何晚岁,男儿行乐是从军”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已知的《从军行》组诗中的某一首,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此句融入整体意境进行翻译,假设其为组诗中的意境延伸。)
烽火城西的百尺高楼之上,黄昏时分我独自坐着感受海风带来的秋意,羌笛吹响《关山月》的曲调,无奈的是那远隔万里的金闺中的妻子也在为我担忧,琵琶弹起新的乐曲,却总是勾起我对关山旧日别离的愁情,边关的愁绪纷乱难理,听也听不完,只有那高高的秋月照耀着长城,关城的榆树叶早已稀疏变黄,黄昏时分云沙漫卷的古战场上,我上书请求回军掩埋战死的士兵尸骨,不要让士兵们在荒凉的龙荒之地哭泣,烈士感慨时光已晚,但男儿的快乐就在于从军报国,我身经百战,伤痕累累,却誓要扫清匈奴,不顾个人生死。
释义
这组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烈士感时何晚岁,男儿行乐是从军”一句,强调了烈士们虽然感慨时光易逝,但认为从军报国是男儿的最大快乐,展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以其雄浑壮阔、深情厚谊而著称,这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艰苦生活,更深刻地揭示了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和爱国情怀。“烈士感时何晚岁,男儿行乐是从军”一句,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烈士们对时光的感慨和对从军报国的坚定信念,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整组诗在情感上深沉而真挚,在艺术上则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创作背景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创作于唐朝边塞战争频繁的时期,作为一位有着深厚爱国情怀的诗人,王昌龄对边塞战争和战士们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关注和思考,他通过这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他也通过这组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在“烈士感时何晚岁,男儿行乐是从军”一句中,更是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战士们的英勇精神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