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
风定池莲自在香,雨余山色浑如沐。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少有才名,早年进入仕途不顺,后得苏轼赏识,步入文坛,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在词作方面成就极高,擅长以凄迷哀婉的笔触描绘个人情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译文
花草的芳香与美丽依次绽放,连绵不断,仿佛是大自然对情感的无限馈赠,然而人的情感却总是难以满足,总觉得有所欠缺,风停下来,池塘中的莲花悠然自得地散发着香气,雨过天晴后,山峦的颜色更加清新,仿佛刚刚沐浴过一般。
释义
“芳菲次第长相续”描绘了春天里花草依次开放、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与生命的延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丰富与难以满足,暗示了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与深邃。“风定池莲自在香,雨余山色浑如沐”两句进一步以自然景象为喻,展现了宁静和谐、清新脱俗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并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前两句“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以花草的芳香与美丽为引子,引出诗人对情感世界的思考,表达了人类情感难以满足的普遍现象,后两句“风定池莲自在香,雨余山色浑如沐”则以自然景象的宁静与清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纷扰与不满足,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效果,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人生情感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秦观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时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秦观在仕途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用,反而多次遭贬,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或许正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春日景象之中,面对着花草的芳香与美丽,内心却充满了对人生情感的思考与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情感的深刻反思与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