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夕有怀
唐·杜牧
烧残红烛暮云合,飘尽碧梧金井寒。
索寞洞房空掩曙,砧声多在别离间。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杜牧的诗歌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其文以议论见长,抒情、议论、叙事融为一体,风格多样,内容广阔,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他的作品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现实,表达了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
译文
红烛烧尽,夜色与暮云交织在一起,梧桐叶随风飘落,金井边寒气逼人,孤寂的洞房在黎明时分仍紧紧关闭,捣衣的砧声似乎总在离别的时刻响起,更添几分凄凉。
释义
烧残红烛暮云合:红烛即将燃尽,天色已晚,暮云四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寂寥的氛围。
飘尽碧梧金井寒:梧桐叶随风飘落,金井(装饰华丽的井)边寒气袭人,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与时光的流逝。
索寞洞房空掩曙:洞房(此处可能指诗人独处的居所)寂寞冷清,即使黎明将至,门扉依然紧闭,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忧郁。
砧声多在别离间:捣衣的砧声常常伴随着离别,象征着离愁别绪,加深了诗歌的哀婉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夕为背景,通过描绘红烛烧尽、梧桐叶落、洞房空寂、砧声哀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的孤独与哀愁氛围,诗人借景抒情,将个人的孤独感与离别的哀愁巧妙融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诗中“烧残红烛”与“飘尽碧梧”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而“砧声多在别离间”一句,则将离愁别绪推向高潮,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而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仕途不顺、情感受挫之时,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感怀才不遇,杜牧也不例外,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使得他在诗中常常流露出孤独、忧郁的情绪,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夕的凄清景象,寄托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反映了晚唐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的普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