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木落行且秀,欣欣候春荣。
山川美可掬,风土暖如蒸。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谁怜倦游客,端居此伤情。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得玄宗信任,后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修明纲纪,任用贤能,为“开元盛世”作出重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
译文
树叶凋落,树木却依然挺拔秀丽,满怀欣喜地等待着春天的再次繁荣,山川之美仿佛可以捧在手中,风土之暖如同被热气蒸腾,目光随着天际远去,夕阳斜照在树上,显得格外明亮,又有谁能怜惜我这疲倦的游子,独自居住在这里,心中满是伤感之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秋日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春天的期待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首联“木落行且秀,欣欣候春荣”以树木落叶但仍保持秀美的姿态,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颔联“山川美可掬,风土暖如蒸”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氛围,颈联“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通过远望和夕阳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开阔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尾联则转而抒发诗人自身的孤独和伤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山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木落行且秀”一句,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又蕴含了生命的顽强和对未来的希望,富有哲理意味,诗人通过对山川、风土、夕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尾联的转折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伤感的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山间行走时所作,当时,他可能正处于人生的某个低谷期,内心充满了孤独和伤感,面对自然的美景和生命的顽强,他并没有完全沉沦于消极的情绪中,而是从中汲取了力量和希望,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复杂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秋日山行的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