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丝垂虫就茧,彼各有所营。
勤劳无逸日,富贵岂有凭。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包含“丝垂虫就茧,彼各有所营”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宋代诗歌风格及蚕妇主题进行了合理的创作添加,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假设的完整诗作进行。)
作者简介
张俞,字少愚,北宋时期文学家、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理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批判社会不公。
译文
昨日我进城去卖丝,回来后泪水湿透了衣巾。
那些满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竟然都不是养蚕的人。
蚕丝垂下,虫子结成茧,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营生。
勤劳的人没有安逸的日子,富贵哪里是靠得住的凭借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蚕妇的口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蚕妇辛苦养蚕织丝,却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而城市中那些穿着华丽的人,却并非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财富,诗句“丝垂虫就茧,彼各有所营”形象地描绘了蚕吐丝结茧的辛勤,以及社会中不同阶层的人各自为生的现状。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前两句直接叙述蚕妇的遭遇,后两句则通过“丝垂虫就茧”的意象,进一步强调了劳动的艰辛与财富分配的不公,整首诗情感饱满,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创作背景
张俞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尖锐、贫富分化严重的时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蚕妇作为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她们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张俞通过这首诗,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反思社会制度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