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满眼莺花自在春,送春情绪怯愁新。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满眼莺花自在春,送春情绪怯愁新”实际上是对原诗意境的提炼或化用,并非直接出自王令的某一完整诗句,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这两句融入了对整首诗的构想与解析中,而实际王令的《送春》诗如上所示,并未直接包含这两句,但以下解析将基于您提供的意境进行创作性解读。)
作者简介
王令(1032年—1059年),字逢原,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但一生未得显达,年仅二十八岁便因病去世,王令的诗风独特,情感真挚,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基于构想的融合句)
满眼望去,黄莺飞舞,鲜花盛开,一片自由自在的春日景象;而我送别春天的情绪中却带着对新愁的畏惧。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黄莺在花间穿梭,花朵竞相绽放,展现出春天的无限美好,诗人却在这样的美景中感受到了送别春天的哀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与无奈。
赏析
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满眼莺花”的春日盛景与“送春情绪怯愁新”的内心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对即将到来的新愁的忧虑,莺花自在,春意盎然,而诗人的心境却难以与之同步,这种反差使得诗句更具感染力,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王令的某一具体作品,但可以推测,这样的意境可能源于王令对春天既爱又惜的复杂情感,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个人才华虽高,却难以得到施展,这种背景下的诗人往往对自然界的变迁有着更为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感悟,春天作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既让诗人感到欣喜与希望,又让他意识到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从而引发了对生命、时间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虽然“满眼莺花自在春,送春情绪怯愁新”并非王令原句,但通过对王令诗风及生平的了解,我们可以构想出这样一幅既美丽又略带哀愁的春日图景,并借此探讨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