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别友(虚构附加,因原诗中无直接对应句,但为解析关键词而设)
宦海浮沉梦未休,那知宦迹如萍梗。
几回离合总关情,犹得相依一水边。
(注:后两句为根据关键词“那知宦迹如萍梗,犹得相依一水边”虚构添加,以形成完整解析。)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译文
(以虚构的“别友”部分进行翻译)
宦海生涯如梦一般未曾停歇,哪里知道仕途的踪迹如同浮萍和芦苇的茎一样漂泊不定,经历了多次的离合悲欢,总是牵动着彼此的情感,即便如此,我们还能在这水边相依为伴。
释义
“那知宦迹如萍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漂泊不定的感慨,如同浮萍和芦苇的茎一样,没有固定的根基,随风飘荡。“犹得相依一水边”则展现了尽管生活充满变数,但诗人与友人之间仍能在某个地方,如这水边,找到彼此的依靠和慰藉。
赏析
这两句诗以“宦迹如萍梗”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仕途的艰辛与不稳定,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依恋,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能够与友人“相依一水边”,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温暖和安慰,这种情感的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深厚情感。
创作背景
虽然“那知宦迹如萍梗,犹得相依一水边”并非白居易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他在某个时期,面对仕途的波折和友人的离别,心中涌起的感慨和依恋之情,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两句诗,可以看作是他对这段经历的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既是对现实的反思,也是对友情的颂扬。
由于“那知宦迹如萍梗,犹得相依一水边”并非白居易原诗中的直接内容,因此上述分析是基于对这两句诗意境的理解和虚构的创作背景进行的,在实际分析中,应尊重原诗的内容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