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我来袖手怜枯枝,踯躅临河驻旌节”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河湟》,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河湟
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边塞萧条战血干,今朝且喜得生还。
勤王敢道迟与速,敛辔犹思骤马奔。
我来袖手怜枯枝,踯躅临河驻旌节。
长风送客添秋梦,寒日荒营记主恩。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译文:
(节选与关键词相关部分)
我来到边塞,袖手凝视着那些枯枝(象征着边疆的荒凉与破败),在河边徘徊并驻留我的旌节(象征着军队的停留与犹豫)。
释义:
“我来袖手怜枯枝”表达了诗人对边疆荒凉景象的深切同情与怜悯;“踯躅临河驻旌节”则描绘了诗人在河边徘徊、军队停滞不前的情景,暗示了边疆局势的复杂与艰难。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对河湟地区(今甘肃、青海一带)战乱与收复的感慨之作,诗中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战士的忠诚,特别是“我来袖手怜枯枝,踯躅临河驻旌节”两句,以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局势的忧虑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杜牧的诗歌往往寓情于景,以景写情,这两句诗正是其风格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年间,吐蕃占领河湟地区,唐宪宗元和年间虽有收复之举,但并未完全成功,杜牧此诗即在此背景下创作,旨在表达对边疆局势的关切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通过回顾历史、描绘现实,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与对收复失地的渴望,诗中也透露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与对边疆治理的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来袖手怜枯枝,踯躅临河驻旌节”是诗中的精彩之句,但整首诗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它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杜牧对边疆局势的深刻洞察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