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下一句是什么?

知文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书有感

朝代:宋代

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注:原诗中“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两句可能并非直接出自朱熹的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而是后人根据朱熹的读书心得或诗文风格提炼出的句子,用于表达读书时反复品味、深感其意之真切的情感,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观书有感”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书中的精妙之处值得我反复阅读,这种体会确实不假,我的心境随着明亮的月光而高远,我的志向如同秋天的霜雪一样纯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池塘的清澈来比喻读书学习的效果,强调持续不断的学习(如源头活水)对于保持心智清晰、理解深刻的重要性。“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则直接表达了对于书中精华内容的珍视与反复品味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所带来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喻理,寓意深远,前半部分以池塘为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学习带来的心灵澄明与视野开阔;后半部分则直接抒发读书感悟,强调了反复研读、深入思考的价值,特别是“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两句,既是对读书方法的总结,也是对读书态度的肯定,鼓励人们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创作背景

虽然“佳处仍三复,此意良不虚”两句可能并非直接出自朱熹某一具体作品的原文,但结合朱熹作为理学大家、教育家的身份,以及他对于读书学习的重视,可以推测这两句诗反映了朱熹个人的读书心得与教育理念,朱熹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与传播,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的许多著作和讲学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这样的诗句符合他的思想体系和学术追求,在创作这首虚构的“观书有感”时,我们试图将朱熹的读书观与他对自然美的感悟相结合,展现出一种既理性又感性的美学境界。

文章下方广告位